巴秋 官方网站

http://baqiu.zxart.cn/

巴秋

巴秋

粉丝:4852353

作品总数:133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巴秋 | 艺术简历巴秋,本名洪东兵;1947年生于江苏泰州;作家、书法家、画家;原泰州市文联主席;文化部《艺术市场》画院画家。 著作 | 出版出版中篇小说集《水荡是面镜子》(中国文联出版社)由中国保利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未提供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斯楼应许自由魂


/ 姚舍尘

 

巴秋散文集,由曾在《雨花》做过编辑,阅文无数的沙黑先生删选成书,是很可令人放心的。所编五辑且编且议,已是上好的导读。“诤友”之言,真诚而中肯,拜读之余似乎已无话可说。但巴秋说:你我共事几年彼此了解,总还是要写几句的。我无端就有了非此不能添列“诤友”的压力,就说巴秋的斋号“荷戟楼”。


巴秋的斋号,差不多是于他从所谓核心部门转岗到“边缘化”部门(文联)同时产生的。“荷戟楼”典出鲁迅诗句“荷戟独彷徨”。旧式文人为自己起一个“号”,不外乎古风、雅趣。但巴秋是认乎其真的。从他对这个斋号的高度认同,以及之后一以贯之的态度,颇让人感到形式本身也具有某种严肃性。

 


巴秋 | 《春天气息》 | 63x93cm | 2016年夏

 

他的环境当然不是鲁迅时代的“寂寞新文苑,平安旧战场”,但巴秋以此诗出典,在当时大约确有“两间余一卒”之感。只是巴秋所处的“两间”模糊不清却无又比强大,以至随时可以将“卒”挤压、扭曲。他的个性,他对人对事的看法与他的快人快语,不时与现行体制下的官场生态发生冲突。冲突往往导致无端的伤害与被伤害,冲突使这个“卒”彷徨起来。最后,他只能将那柄绝无发挥空间的“戟”收入书斋,躲进小楼成一统。

 

表相上,巴秋为自己的逃遁设计了一个“淡出江湖”的收容所。实质则是一次与昔日(理想的或世俗的)的告别,是精神上期待重获自由的大放逐。在斯楼,巴秋用他的“戟”不断将他个性、理想与官场的种种不甚协调切割着、反思着。他那时的小文《独斟味浓》,必定是在聚众情况下喝过太多言不由衷、错综复杂、五味杂陈的酒后,才有的独特感受。其实,饮酒与读书一样,譬如读《增广贤文》是需要一把年纪才能有感同身受的领悟(实在不应归入蒙学著作)。

 


巴秋 | 《洁身自好》(54) | 50x70cm | 2017年初春

 

如果说斋号也有座佑铭与警示的作用,巴秋在荷戟楼的写作活动,已有了某种纯粹性。而此种常以逆向思维伴随反思性行文的指归,恰恰是某种文学批判性自觉。巴秋散文从“荷戟楼”开始,就是进入内心的,这也是巴秋区别于一般官员写作之所在。


如果一定有所谓官员写作(这个表述因时代现场而生却并非准确),巴秋散文的不同,还在于文学观念的与时俱进,以及广泛阅读与触类旁通。巴秋读书是带着思考的,可见其用心。他当然更习惯于将私自思考变成公开讨论。但常常是让人尚未意识到讨论已经开始,瞬间就被他演变成锐利的思想交锋。真理在手,有如宝“戟”随身。但巴秋也有另一面,沙黑说“巴秋是:写小说,自己不满意,写散文,又不敢自信,而终于学成了绘画……”这或许是谦词。但我倒以为这种“不满意”与“不敢自信”,乃是文章进步的重要阶梯,是眼界的渐次开阔与真实有效的提升。

 


巴秋 | 《菖蒲》(2) | 50x70cm | 2017年

 

当我们看到太多肤浅的自满或毫无凭借的自信,看到太多从不走心但乐此不彼弄出的文字垃圾,才更加感到巴秋为文态度的敬畏、谦卑是如此珍贵。巴秋的读书(投入)与写作(产出)是成正比的。他的所写都有文学的血肉,都呈现文字的艺术。他对生活总体上是感恩的,他写母亲编蚂蚱笼的过程,不厌其烦而满怀深情;他写某大德高僧赠他一只“开过光”的便包,看似散淡行走于江湖却不时晃荡出生活的禅意;他写父亲主动告别人世留给他最后的思考,于宿命的隐痛中剖析时代与人、生活与人的关系理性而公允,它大磊超越了伦理意义上亲情祭奠的认识空间……

 

巴秋在荷戟楼,面对写什么与怎么写已有空前的自由。他的文字干净、洗炼,是经过80年代期刊体制锤炼的。他的散文写作跨度之长,持续之久,积累经年才出这本集子,当然是区别于现今出版宽松到几乎人皆可出书的别一种。


巴秋 | 《查济写生》(2) | 2016年秋

 

商业社会的文学性写作,很可能就是一个“圈子”里做的事(包括传阅),就象《红楼梦》里所有的艺文活动,大都是在大观园发生的。大观园外面的世界是并不关注的。仅管那“园”内几个人之间的纠缠,也会融入深层的社会内容,但终究算不得什么学问。因此,一般官员写作也谈不上所谓“政学之间”,绝无吴晗在明史专家与北京市副市长之间的矛盾和痛苦。当代中国,只是延安时期某些绝对文艺观念的后续影响,加之苏联文学“影响一个时代”的说法流布以来,文坛才格外亢奋起来。其对文艺功能的过于夸大其辞既有别中国古代文艺的生成机制,又与当今社会客观现状相悖(并非排斥文艺的社会功能),这就难逃越强调文学的伟大功能就越不自由,强调越多越显尴尬的命运。

 

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性写作,更多是一种闭逸,或闭逸的学问。它属于奢侈品。然而,高度职业化的人群如今最稀缺的就是闭逸。当特定的精神需求暗中袭来,且不管这种需求来自宗教意义上的感召还是纯属内心的感动,由闭逸、恬谈和从容所产生的直逼人心的写作,便成为作者与读者增强免疫功能、提拔精神共有的“冬虫夏草”。巴秋后来画中国进步之快,可塑性之强以及题材、处理方法触类旁通的延展,本于他广泛阅读包括文学性写作息息相关。这也是他能在画坛赖以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。这一点,画界与他本人似乎少有总结研究。

 


巴秋 | 《浮生日闲》 | 63X93cm | 2016年

 

其实,明清以来不少杰出画家都有绘事之余的散论,只是太沿袭旧式画论散点议论的写法(现代人又不愿用心体会),但这确凿是当今中国画坛的缺失。从这个角度看巴秋散文(尤其是第五辑),我倒是期待他更专心地写一些中国哲学、传统文化与中国画之关系的文字。或审视中的大而概之,或行笔间的小有心得,旨在打通。它可以是类似读画札记、绘事笔记的专题散文,由画及文,由表入里从而进入某种文章书画的自由王国。也许,对“荷戟楼”与“荣宝斋”(北禅写真院)都将是一个功德。

西方哲人说:“谁校对时间,谁就会衰老。”或可改成:谁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,谁就永远年轻。“荷戟楼”是一个充满斗志、阳气十足的斋号,斯楼应许自由魂。

 

(此文为巴秋散文集《荷戟楼纪事》序言,该书已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)